王醫生是天下名醫,醫術之高明享譽海內外。在醫學界可謂一枝獨秀、無出其右。但有一天,王醫生的媽生了場重病,王醫生居然束手無策。這時,有個名不見經傳的李醫生跳出來,自告奮勇地要給王醫生他媽看病。
眾醫生都勸他:“小李啊,你這是何苦呢?以王醫生的醫術都治不好他媽。你的那些手段,不是班門弄斧嗎?萬一治不好,你豈不是小丑跳梁、沐猴而冠?”
大家都這么說,李醫生也沒有一一反駁。但在他心里卻不敢茍同。終于有一天,和一個秘友的私下溝通時,李醫生說出心里話。他說:“這些人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你想,王醫生是杏林高手,他都治不好,如果我能治好了,豈不證明我的醫術比他更勝一籌。”
“那如果治不好呢?”好友反問道。
“治不好就治不好唄。我的醫術本就沒王醫生高明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,所以沒什么丟人的,反正死的他媽又不是我媽!”
這故事權當個笑話聽吧。但故事所隱喻的卻是真真切切的職場現實。經理人就如同李醫生,老板就如同王醫生。你看著兩者之間好像差不多,都對企業擔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,但本質上卻是天差地別。
經理人一般分三種。第一種,渾渾噩噩、尸位素餐、得過且過,這種人如何能上位?靠關系、靠資源還是靠左右逢源、欺下瞞上的一套手段,各人有各人的路數,這里就不深究了。
第二種是兢兢業業、按部就班的經理人。你給他規章制度、條例流程,他都能嚴謹地執行。這種人在企業中四平八穩,中規中矩,一不顯山露水,二不飛揚跋扈,在老板看來是很“穩”的人。但你也別指望他有什么開創性的建設性的成果。因為超越于自己本分的工作,這種經理人避之唯恐不及。所以,世人美其名曰,稱之為:守成。
守成者,其實就是不思進取。這世上但凡有開拓性的工作、標新立異的創意、特立獨行的思維,都會有風險。而第二種經理人是絕不愿意做這些“吃力不討好”的事的。自古“智者勞,而賢者憂,無能者無所求,泛若不系之舟。”
第三種經理人,問題一抓一大把。但其用心往往能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高瞻遠矚、深謀遠慮。加之執行果決,善于應變,他們能為企業創造不可估量的價值。但就是因為有這份鶴立雞群的心智,他們往往也是過失最多的一個。
這類經理人隨著羽翼豐滿,自身常會出現一些問題。如功高蓋主、輕狂自滿,如自視甚高、不謀于眾,如依仗資歷,越權行事,這些問題會逐漸暴露出來,而成為企業的隱患。最終這類人不是被團隊排擠而另尋出路,就是心高氣傲地自立門戶去了。
第二種經理人可以對企業內部的長久穩定起奠基作用,但不可以與之謀未來。他們屬于“吏才”,可依仗其執行力,穩定基層工作。第三種經理人是韓信、張亮、蕭何一樣的棟梁之才,但若其有一飛沖天之志,企業主是難以駕馭的。
無論哪種經理人,企業這個“媽”都不是他“親媽”。企業成功了便是經理人的成就;失敗了,“死的是他媽不是我媽”。到山窮水盡的時候,經理人依然可以跳槽,而老板只能跳樓。
我們理解人性,并不是為了批判它,而是希望在正視人性的基礎上,運用一些手段來引導它向有利于雙贏的局面靠攏。
上世紀有一種口號,叫“主人翁精神”。到我們今天的時代,這個口號有點像個笑話。今天又有一個說法,叫“團隊凝聚力”,不提“主人”的概念了。因為在私企,勞資雙方是清清楚楚的,所以“工人是企業的主人”這一概念被和諧掉了。
盡管是這樣,如何將人才凝聚成一股力量,而不是一群貌合神離的打工仔,仍是一個永恒的話題。
熱門專題:
